2009臺灣文學年鑑>


 


                          2009客語文學概述                 黃恒秋


 


一、前言


 


    認知「客語文學」的意涵,包含了臺灣客家人的直接母語經驗與間接臺灣經驗發展出來的作品。是指居住於臺灣的客家人,以臺灣的生活發展經驗為軸心,使用客語所展現出來的文學作品,此乃臺灣客家文學的真正版圖。


 


臺灣戰後客語寫作和客家意識的覺醒有關,也和客家運動的發起有很大的關係。自上個世紀八年代末期以來,詩人作家開始投入客語詩創作,客語書寫因而得以落實於文字化,開啟了臺灣客語詩寫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各個演變的過程當中,反映出每個時期不同特色的文化內涵,也表達了對新時代意義的一種關懷,使客家文學得以呈現出「多音交響」的面貌。


 


客語文學可以劃分為「民間文學」及「創作文學」二大類,在這二大類中又有交叉融合的作品,凸顯出不同類型的客家文學意味。2009年的客語文學現象,可從這幾個角度進行觀察。


 


二、客語創作文學


 


(一)作品發表


 


客語文學作品,發表於《客家雜誌》客臺語專刊、《六堆風雲》雜誌、《笠》詩刊、《掌門詩學季刊》等刊物,作者有陳寧貴、曾貴海、張芳慈、邱一帆、利玉芳、江嵐、黃火廷、李得福、葉日松、張捷明、羅秀玲等人,是今年度主要的創作陣容。文類以客語詩居多,散文次之,短篇小說又次之,作為母語傳承並以兒童為寫作對象的作品明顯增加。


 


至於報紙副刊則較少刊登客語文學作品,僅自由副刊偶而可見,成長有限。


 


 


(二)客語創作比賽


 


全臺各地成立了客家專屬部門,進行客語復甦計畫,鼓勵客語寫作活動的舉行。教育部國語會亦有本國語推動措施,客語教學、客家語推薦用字是主要運作的重點。


 


本年度參加客語創作比賽作品數量甚多,估計超過四百份以上。包括:


 


1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客話臺北風情(客語詩詞)」徵選,現代詩組由邱一帆〈四季,行入草山〉獲得優選,童詩組由張淑玲〈看 臺北〉獲得首獎。


 


2教育部舉辦「閩客文學獎」比賽,臺灣客家語分組得獎作品有:社會組現代詩徐碧美自從認識妳〉,散文張捷明〈山會帶恩轉屋〉,短篇小說黃學堂〈板模頭家〉,教師組現代詩鍾麗美〈問天--記八八水患〉、散文謝杰雄〈紅柿〉、短篇小說曾秋仁〈山茶花〉,學生組現代詩邱懋景〈雙峰母山〉、散文彭瑞珠〈阿金姊个雜貨店〉、短篇小說古秀上〈山狗太傳奇〉等。


 


3新竹市、基隆市、臺北縣教育局舉辦客語文學寫作比賽,有詩、散文、小說、翻譯等項目,參加作品反應熱烈。獲獎作者有葉玉嬌、林櫻蕙、廖惠貞等人。


 


    4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的2009「臺灣文學獎」客語新詩創作金典獎,由劉慧真作品〈歷史講義〉獲得。


 


    5民間舉辦的第7屆全國客語童詩創作大賽(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主辦),分為學童組、社會組進行,已累積了豐富的成果,提供客語文學作品寫作與教學的趣味。


 


 


(三)專書出版


 


本年出版的客語文學著作有九種:現代詩集黃恒秋《客庄鄉音,散文集吳聲淼大將無》、李得福《錢有角》以及張捷明《大哥畢業旅行》《下課十分鐘》少年文集,馮喜秀麼人最快樂》兒童故事集、鍾振斌《阿兵哥,入來坐》童謠集。而曾先枝、鄭榮興編客家三腳採茶戲選讀》,劉泰祥編撬冬客家七字諺語第三輯等著作,是屬於客家戲曲、謠諺閱讀文本的出版。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的「客話臺北風情(客語詩詞)」徵選得獎作品,則以繪本形式出版了專輯。


 


三、結語


 


綜合2009年客語文學創作狀況,相較於前一年是有持續成長之處,但總體來說,多是傾向「接受獎助」的功能項目為大宗,詩人作家的投入與作品數量增加,是受到政策推動的鼓勵,參加比賽活動成為最大的出路,顯示客語意識仍嫌薄弱的「隱形」現象,創造力有待加強。我們希望在客語文學創作、教學領域努力耕耘,用客語寫出有感情、有思想的文學,延續並創新母語文學與文化。


 


至於大眾媒體發表園地十分有限,客語文學的傳播、流通未受重視,是臺灣多年以來的弊病,弱勢族群的生活現實,應是多元文化發展需要改善之所在。


2010.10.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