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少年文學版  100.8.2]  


      


美國文學史上最暢銷的小說--<飄>( Gone with the Wind),今年出版75周年了。


  


<飄>在1936年出版後,首日就銷售五萬本,當年印了三十一刷,賣了一百五十萬冊,次年更得到有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普利茲文學獎;而且,在書市也一直長銷至今,在美國,還是僅次於聖經,賣得最多的書。1939年,這部小說改編為電影<亂世佳人>,氣勢更為磅礡,奪得十項金像獎。筆者在小學高年級時看過這部電影,後來它每六年總會捲土重來,讓不同世代的人,隨時都有機會重睹這部影片。所以,筆者在中學到大學間,還重看過兩次這部經典電影,只是近二、三十年來,這部電影沒在戲院上演了,青少年朋友恐怕須向圖書館借DVD,才能看到這部經典文學電影。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密契爾(Margaret Mitchell1900--1949)生前唯一發表過的小說。與史陀夫人的<黑奴籲天錄>譴責美國黑奴制度,影響到後來的南北戰爭相反的是,密契爾在<飄>中,表現對黑人的種族岐視,和對黑奴制度的讚美以及部份史實失真---這是許多人批評她的。但密契爾能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生活,再加上她以愛情故事為書中主軸,女主角郝思嘉強烈的個性和與男主白瑞德綿延的愛恨情節,大受讀者歡迎,因此,讓她這部厚達千頁的小說,也能像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樣,成為戰爭史詩文學名著。


  


然而,隨著名氣暴起,她不僅隱私不保,也隨時都有個人或團體要求他簽名或索取手稿、打字稿的,使得密契爾在生前遺囑中,要求私人所有書信、文件等,在她死後悉數銷毀。19498月,密契爾車禍身亡,她丈夫便依其意願,將其所有文件、稿件、書信等均燒毀一空。


  


按說,<飄>的的稿件應該也早就燒毀了,但今年2011年,恰逢<飄>出版75周年紀念,密契爾的故鄉亞特蘭大的「歷史中心」(The Atlanta History Center)卻正從六月到九月,展示<飄>一書印刷前的打字稿最後四章,以配合<飄>出版75周年的活動。


  


這最後四章打字原稿,恰好有<飄>一書的經典名句,如白瑞德說的:「老實說,親愛的,我一點都不在乎了!」(Frankly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及郝思嘉所說的,也是小說的最後一句:「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這最四章,用當時「皇家打字機」品牌打字的原稿,除有幾頁稍有塵垢和迴紋針留下之跡痕外,大致保存良好,也留有幾處密契爾手寫的更正筆跡,因此算是富有紀念的文學史料。


  


密契爾所有文稿都已銷毀,何以這數十頁打字稿會存留?原來這些打字稿是亞特蘭大歷史中心借自康乃迪克州南堡市(Southport)佩古古特公共圖書館(Pequot Library)。該館在1950年代時,曾接受<飄>的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總裁布瑞特(George Brett Jr.Jr.)一批有關<飄>的第一版和外國譯版的贈書,其中也包括這數十頁的打字稿。至於布瑞特為何會擁有這最後四章的打字稿?已沒人人知道。紐約時報的報導猜測是出版社在出書後,打字原稿分散了,以至只寄回前面的五十九章,後四章堆在倉庫角落沒寄回(忘了或一一時沒找到),所以才沾了一些塵垢。布瑞特後來為何贈送給佩古特圖書館,則已無人知曉。但佩古特圖書館也曾經兩度展示過這些打打字稿,一是1979年舉辦<飄>的麥克米倫首版陳列展,二是1991年,雷普莉(Alexandra Ripley)寫的<飄續集>(Scarlett)出版時,也順便展覽一下。只是那時圖書館沒人重視這些原件打字稿,展完後又打入書庫冷藏起來了。


  


 直到最近,一位研究<飄>從小說打入好萊塢,變成<亂世佳人>過程的一位布朗女士(Ellen Brown)向佩古特圖書館申請進入書庫看布瑞特捐給該圖書館的那批贈書,要找看看其中有無密契爾在書上題詞之類的訊息,才重新發現這批珍貴的打字稿,並告知亞特蘭大歷史中心,中心乃決定配合<飄>出版75周年之慶,向佩古特圖書館借出這些打字稿展示。


  


 從這最後四章(第60-63章)倖存的打字稿,讀者看到的不僅是<飄>最後精華原始文學史料,似乎也看見到密契爾當年伏案創造的郝思嘉和白瑞德栩栩如生的身影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