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愚蠢!《今生難得彌珍愛》[上](陳冠甫)


 


接續上文


六、蘇 


東坡新黨逼,詩案烏臺織。幸未莽投江,千秋文聖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自小聰敏好學,二十二歲進士及第,初任鳳翔府簽判。英宗治平二年1065,而立之年回京,直史館,喪妻,隔年喪父,返川守制,續娶妻之堂妹。神宗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越明年春,改權開封府推官,因上書論朝政得失,而通判杭州,三十九歲納妾朝雲。後擢知密州,嗣改知徐州,續改知湖州,以詩文涉訕謗,下御史臺獄。案結,責授黃州團練副使安置;繼遷汝州,允在常州居住;起知登州,到任五天,召還朝任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1086,五十一歲,升翰林學土,知制誥;嗣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軍州事。復入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出知揚州軍州事。又以兵部尚書召還,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五十八歲,左朝奉郎、禮部尚書,八月繼室卒,九月出知定州軍州事,以諷斥先朝罪名貶知英州,未到任,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六十一歲時,朝雲病故,得年三十五。明年四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居儋州三年,量移廉州,旋改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行經英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晦日在金山與親友相聚,偶見壁間嵌有大畫家李公麟所繪東坡像石刻。往事潮湧,不禁題:「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嘲復自豪以概括一己之平生。七月二十八日病卒於常州,謚文忠,享年六十六歲。隔年,葬在汝州。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四十四歲的蘇軾從徐州抵湖州就任知州。由於在上神宗皇帝謝表中,一時大意寫下:「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竟惹來一場文字獄--烏臺詩案。六月二十七日,御史何正臣上書言:「知湖州蘇軾上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一有水旱災,盜賊之變,軾必倡言歸咎新法。……軾所為諷刺文字,傳於人者甚眾。……」並將世上流行的蘇軾部分詩文呈神宗皇帝。七月二日,御史舒亶尋摘蘇軾詩句,指其心懷不軌,譏諷聖上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興水利、鹽禁等政策,「雖萬死不足以謝聖」。次日,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蘇軾譏諷。於此案中,也指蘇軾有「悛終不悔,其惡已著」、「傲悖之語,日聞中外」、「言偽而辯,行偽而堅」、「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廢之罪。


 


神宗見奏章不斷,便下令立案調查,先罷蘇軾職,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拘提到京。駙馬王詵於宮中得知消息,急派親信到今商丘知會蘇轍。轍一面緊急託王適比皇甫遵早一步趕至湖州協助兄長安置家屬,一面上書神宗陳情,願以官職贖兄長之罪。當皇甫遵進入了湖州衙門,不吭一聲,還是蘇軾先開口,表明對死本不可推辭,乞求能回後堂與家人訣別。皇甫遵這纔打開詔命,原來是革職押回京師。蘇軾對哭泣的妻子說:「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逗得夫人破涕為笑。[1] 蘇軾在面臨生死危難關頭,表面上雖然如此幽默,其實他在當權派的政治迫害下,也曾精神崩潰,四次險些用自我了斷的方式,以求最後的解脫


 


第一次是自沉太湖--此說見孔平仲《談苑》云:「蘇子瞻隨皇甫遵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為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學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2] 蘇軾從湖州衙門被押入京是夏曆七月二十八日,經五個時辰停泊太湖邊,應在當天深夜,脁光一鉤,竟言「月色如晝」,或許是文曲星落難,天象異常之故,可惜欠缺蘇軾親筆文字以供佐證。


 


第二次是自投長江--此說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言明被捕後,「臣既與妻子訣別,留書與弟轍,處置後事,自期必死,過揚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監守不果。」[3] 長江下游又稱揚子江,押解蘇軾船隻所航行的江面應在鎮江與揚州之間,運河主航道即於此區內穿越長江。


 


第三次是獄中絕食--當年八月十八日,蘇軾押解入京,囚禁在開封城內御史臺監獄。兩天後,由張璪和李定主審的「蘇軾文字獄案」正式開庭。蘇軾不甘屈辱,曾嘗試以絕食作為抗議。他這次欲自殺的記載,也見於<杭州召還乞郡狀>:「到獄即欲不食求死」。[4]


 


第四次是服藥自殺--亦見孔平仲《談苑》:「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間,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5] 不過也少了直接的證據。


 


蘇軾的仕途本來是順暢的,雖因對某些新法內容提出異議而遭排擠出京,但職務仍然漸升。被捕前已擔任五年州級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之前在徐州率領抗洪有功,蒙神宗皇帝嘉獎,還躊躇滿志。自七年前恩師歐陽脩仙逝後,實際上他已漸為文壇的領袖,詩文無人能超越。而皇甫遵等,「就湖州追攝,如捕賊寇。[6] 根據當時他的副手通判祖無頗記錄:皇甫遵「促軾行,二獄卒硬直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7] 天降橫禍,面對如此巨大現實落差的政治打擊,任何人一時都很難承受的,蘇軾當然也不能例外。這場烏臺文字獄案,從他甫進牢房,獄吏就問五代有無免罪死的誓書鐵券,已明確暗示他是死囚。既然案子落在他向來瞧不起的那些官員手裏,鐵定將被任意羅織,無限上綱,自料必死。而蘇軾本人也不願牽累眾親友,[8] 審訊的初期,他只承認在杭州寫的幾首,以及舒亶等人控告的那些語稍欠妥。但否認寫譏諷詩給朋友,並且聲明自己無罪。御史臺那些獄吏為了逼供,便採輪番上陣,日夜審訊不休,來耗損他的肉體,折磨他的精神。稍晚也被從地方抓來御史臺軟禁在三院東閣,日後成為宰相的蘇頌,就經常聽到關在僅一牆之隔--知雜南廡的蘇軾被拷問時的謾罵聲,曾痛心流淚地寫下:「遙憐北戶吳興湖州治所縣守,詬辱通宵不忍聞。」[9]


 


在押解途上,蘇軾由長子蘇邁隨行照顧,曾與之暗中約定,將來如有不測,則牢飯單送魚。某次委由親戚代送,一時不查,竟送了魚,蘇軾以為將死,遂寫下二詩與蘇轍訣別: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


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


魂驚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十一天,蘇軾突然打消自殺的念頭。八月三十日,他決定認罪,所有的錯都在己身,與親友無關。將近兩個月的連續審訊,涉案的詩文有一百多篇;每篇蘇軾都得逐字逐句解說,招出如何譏諷影射。蘇軾對二十幾年前的舊作,依然印象清晰。將自己的構思過程,用典出處,歷史掌故講得一清二楚,元元本本。主審李定也不禁私自對其下屬稱嘆蘇軾:「雖二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因證據典,隨問即答,無一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


 


天無絕人之路,後來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黃州,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蘇轍被貶江西瑞州任筠州酒監,與蘇軾平日往來的,如曾鞏、李清臣、張方平、黃庭堅、范鎮、司馬光等二十九人亦遭處分。


 


歷經一百三十天的精神磨難,蘇軾如何走出企圖自殺的陰霾呢?其原因不外是﹕一、已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他說:「余以事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10] 既然死罪難逃,自殺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所遺憾的只是死前不能見弟弟蘇轍一面。二、他識破有人陰謀要從肉體及精神上來折磨他到死,索性就認罪好了,不然又怎麼辦呢?因而被迫所寫的認罪書,那放鬆自若、幽默恬澹的心態,不免流露些許輕蔑:「……登科後,入館多年,未曾進擢,兼朝廷用人多是少年,所見與軾不同,以此撰作詩賦文字譏諷,意圖眾人傳看。」在蘇軾眼裏,這些審訊他的獄吏不外是少年郎、孩兒輩,與之較計真不值得呀!就在結案出獄臨時住進親戚家的那晚,幾杯黃湯下肚,蘇軾愛譏諷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揮筆如神地寫下:「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結句--「城東」是御史臺在開封府城的位置,而「少年雞」牽涉到唐玄宗的弄臣賈昌。以玄宗好鬥雞,當時最專擅養雞的少年賈昌,深獲賞愛,因而加官進爵,這不是弄臣,又是甚麼呢?蘇軾言外之意是把整他的人視為弄臣,與他們爭辯反而有失自己的身分呢![11]


 


所幸蘇軾文字獄後,雖永留記憶中一輩子不可磨滅的陰影,有時會憂讒畏譏,不敢放膽下筆去寫;但後來還是放空一切,了脫生死,創作纔能達到文學發展的最高峰。又因多次遭貶,先後到過很多地方,更遠謫到海外,纔有機緣寫下了各種傳世不朽的名篇。假使他在被押解入京,一時莽撞投江而死,那麼四十四歲以後二十二年內的名章鉅製,諸如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黃州寒食帖>墨跡,以及<潮州韓文公廟碑>等,豈不全都成了永遠留白,又怎能獲尊為一代文聖?這纔真正是天地間、文化界的最大損失啊!


 


                 叁、結    


 


殺身原不難,所志非於此。絕縫透祥光,新生今日始。


緣散還緣聚,心應無所住。回頭天地寬,大錯休輕鑄。


 


以上所舉管仲、程嬰、晏嬰、司馬遷、蔡琰、蘇軾等五位男性及一位女性作為珍愛生命的典型人物案例,或從正面、或從反面、或從側面,深入去探討,大概可以理解其所以不自殺的原因了。其實對那些失去理智的人來說,自殺並不困難;但凡是有志氣,任重道遠的人,絕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輕易自殺。「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禍福無常,世事多變,活在這個世界,任何人都難免會遇到不幸或無法改變的事情。因世上有些事可以化解,但卻有很多事是無法抗拒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實這是孟子教我們要有EQ(情緒智商),面對逆境時所應抱持的態度。上天是否真的有意安排這麼多逆境來考驗我們呢?但無論如何,能用正念處理逆境,通過後必定有所獲益,對將來再面對同樣困難必定更容易解決,這樣的人必定更容易成就一番大事業。


 


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命運時,必須要學會如何勇敢去面對、去承擔,纔能使自己低落的情緒轉換為好。譬如各種天災人禍,或是親人的突然亡故,任憑你再如何的焦慮、憂鬱、悲傷、痛苦,自我折磨到死,也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惟有節哀順變,學會接受它、適應它,纔是明智之舉。其實,誰沒有煩惱?誰又能夠抗拒任何情緒的困擾?在當今這個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裏,適當轉換情緒,改變態度是必不可少的。懂得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纔會擁有健康的心態,纔有可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估計,全世界每年自殺死亡約超過一百萬人,大概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殺身亡。南韓占三十一萬多;中國大陸占二十餘萬,有兩百萬人自殺未遂,真令人怵目驚心。自殺之所以居非正常死亡首位的原因很多,主要為:一是經濟和精神壓力過大,連續受挫,缺乏解決問題的自信與條件;二是對已發生或將發生的事情過度自責,有著深深的內疚感,甚至罪惡感,且嚴重到無法擺脫;三是逃避責任,不敢面對現實,害怕法律制裁;四是感情破碎、情緒失控,生活失去目標;五是罹絕症,不願拖累家人;六是生計艱難,度日如年,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七是缺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從前拚命工作餬口,未培養休閒娛樂的興趣,一旦屆退,生活頓失重心;八是對仇家一種幼稚的報復性消極行為。可惜這些人於生前不知自殺後,在另一國度會受到更殘酷的懲罰與折磨。[12] 假如他們在尋短之前,能念頭一轉,讓祥光照透陰影、穿過黑暗,獲神佛庇祐、貴人相助,大愛超越死亡;不難絕處逢生,美好的新生命就從今日開始了。因緣聚散有時,我們的心不要太執著;回頭想想,退路很多,天地無限寬廣,不要一時想不開而輕易鑄成了大錯。


人生好比登山,沿途有起有伏;人生又如衝浪,隨著波濤與漩渦而沉浮翻轉,自然有苦也有樂。憂鬱是一種情緒狀態,每個人的情緒恰似山陵或海浪,都會有高低的起伏;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因遭遇到失落、挫折而出現憂鬱的情緒。生命是寶貴的,生命是用來珍惜的,不是用來肆意的揮霍;這輩子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條、只有一次,而人的生命也是很脆弱的。由於生活壓力、性格,或是其他的因素,人遇到重挫時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傷害,就會產生精神上的疾病,長期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就有自殺的傾向。所以,憂鬱情緒是人們常經歷到的,但是若出現過強、時間過長,且嚴重干擾到正常的功能表現時,則可能是一種症狀的反應,那就得看精神科醫師了。求生惡死,人之常情,但意志力則強弱各殊。一個肯為自己負責,珍愛自己生命的人。就必須學會拿得起,放得下,識得破,看得開的EQ智慧;能將別人對其無理的誣衊、苛責,轉化為鞭策自己的力量,讓自己有更多反省和警惕的機會。不論自己有無過失謬誤,都能勇敢而堅強地挺住;決不因別人的惡言相向,而被迫走上絕路,讓親者痛、仇者快,死後自己卻悔之已晚。我們今生今世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健康的身體,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先有快樂的心情。所以,我們要調整生活坐息,改變生活態度,學會釋放壓力,紓解疲苶,忘掉悲傷,滿懷自信,克服一切的艱難痛苦,重新找回已放失的赤子之心。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拒絕聽看負面媒體的新聞報導。每天清晨,當我們醒來時,可以有兩個選擇:希望今天過得快樂還是不快樂,這完全是由我們自己的意念來做決定、意志力來執行的。痛苦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其實這只是一種心境的差別。今生難得,彌值珍愛,我們何不積極地、快樂的去面對,直前邁進呢!


 


      謹附: 江蘇九十八叟楊秀峰先生贈詩:


感天動地大文章,四維八德斯宏揚。


管仲惜生胡禍緩,程嬰存趙兒孫昌。


晏子弗殉齊乃治,史遷宮刑史留芳。


文姬悲憤詩受重,東坡不死文采彰。


螻蟻尚且愛性命,有限人生當自強。


振聾啟瞶德無量,字字能發神佛光。


Cherishing the Precious Life


               Chen Ching-Hu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appeal to the public for the concept that a human being’s present life is indebted to the good deeds done in its last life, which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come by. Therefore, this life needs to be cherished.   The researcher, inspired by Hu Shih’s article, committing suicide, and Master Hung-I’s moral guidance in Paintings on Protecting Lives, embarks on the Buddha’s Sutra of Parental Love To Be Too Profound To Pay it Back in the Ten-Favor Eulogy, and accounts for the concept that parents are bound to have a great affection for their children, while children as their descendants should cherish their own lives.To illustrate the cherishing of this life, listed as typical characters that got rid of suicide are six figures: Guan Zhong, Cheng Ying, Yan Ying, Sima Qian, Cai Yan, and Su Shi. Their behaviors are sequentially probed into from positive, negative and sideways viewpoints, aiming to provide this no-suiciding concept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make a proper choice after deliberating what to do when unfortunately encountering the hardships and facing the adversity in life.  


 


 


Keywords: Keywords: Sutra of Parental Love To Be Too Profound To Pay it Back, the Ten-Favor Eulogy, Guan Zhong, Cheng Ying, Yan Ying, Sima Qian, Cai Yan, Su Shi, Li Shutong, Feng Zikai, Hu Shih, commit suicide


(以上由淡江大學前外語學院院長林森鈴教授‧前英文系方政文教授英譯,謹此銘謝!)








[1] 楊樸為北宋名士,長期隱於杞縣。後被訪尋到,但不願做官,遂強行帶至朝中。真宗問他離家時有人寫詩送行否?答曰:僅妻子作了一首:「更休落拓貪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聽後大笑,將之放歸。




[2]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0三七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初版;又見《蘇東坡軼事匯編》顏中其編注: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第57頁。




[3] 見《蘇東坡軼事匯編》中,第292頁:<東坡自述>一節。




[4] 見《蘇東坡軼事匯編》中,第292頁:<東坡自述>一節。




[5]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0三七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初版;又見《蘇東坡軼事匯編》顏中其編注: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第57頁。




[6] 見《蘇東坡軼事匯編》中,第292頁:<東坡自述>一節。




[7] 見《蘇軾年譜》孔凡禮撰:中華書局出版,第452頁。




[8] 案:「烏臺詩案」構陷牽連七十餘人,凡接受蘇軾贈詩而未及時舉發的均有罪。其實在多年前


,蘇轍與當時尚有交情的章惇,就曾經多次勸蘇軾下筆要謹慎,以防詩文惹禍,反成罪證。而


蘇軾也自言:「平時惟子厚(章惇字)與子由極口見戒,反復甚苦。」




[9] 見《蘇軾年譜》孔凡禮撰:中華書局出版,第454頁。




[10] 見《蘇軾年譜》孔凡禮撰:中華書局出版,第456頁。




[11] 以上參見湖北省政府門戶網站www.hubei.gov.cn20101020日所發布:「寄情山水‧對話 天地」邵玉健《探析蘇軾生命觀的轉折升華軌迹》第二章<蘇軾黃州時期的人生轉折生活面貌與心理意識>從「蘇軾湖州被捕押臺獄擬投江自殺」點入。




[12]  案:《玉曆寶鈔》明載:如有世人,不去思考天地生人,父母養育身體,珍貴異常,恩重如山。對天地、萬物、父母、國家等四恩未報,未奉勾帖,擅自率爾輕生,立即押解第一殿,收入饑餓廠與乾渴廠。每逢戌、亥日,完全如臨死時一般痛苦。按原來苦痛情境,重複演出;或七十日或一、二年,然後押解其魂魄,再回尋死地方,受悔恨折磨之苦。直至真心懺悔,再轉發第二殿,重新查覈其功過,增減其刑;另遞交各殿,配發地獄受苦。若毫不收斂,立命鬼役勾至各地獄受苦。滿百日後,發配入阿鼻大地獄,永遠以鎖鏈扣住,不許超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