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與美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今生難得彌珍愛


陳冠甫慶煌)*


 


                   【摘    要】


本論文旨在呼籲人之有今生,乃前世行善修來,極其難得,彌足珍愛。先從胡適<自殺篇>觸機,由弘一法師《護生畫集》導正,而以《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之<十恩頌>入題,述說父母生我,恩深情重,身為子女者,須愛惜生命。依次舉管仲、程嬰、晏嬰、司馬遷、蔡琰、蘇軾六位典型人物為例,交代其所以不自殺之史實,並從正、反、側三方面深入探討,提供社會各界省思,庶幾不幸面臨困境之當事者,亦能知所抉擇。


 


【關鍵詞】父母恩重難報經、十恩頌、管仲、程嬰、晏嬰、司馬遷、蔡琰、蘇軾、李叔同、豐子愷、胡適、自殺


 


壹、前    


 


偶翻《中華詩學》雜誌,載有香港學人鄭水心引胡適<自殺篇>﹕「我聞古人言,艱難惟一死。我獨謂不然,此欺人語耳。義士有程嬰,偷生存趙祀。夷吾忍囚檻,功業炳前史。丈夫志奇偉,艱鉅安足齒。盤根與錯節,所以見奇士。處世如臨陣,無勇非孝子。雖三北何傷,一戰待雪恥。殺身豈不易,所志不在此。生才必有用,何必付蟲螘。枯楊會生稊,河清或可俟。但令一息存,此志未容已。」而評胡氏此篇五言古詩為空所依傍,揮斥自如,乃「解蔽鼓勇,有益人心之作。」[1]


 


緣自殺、殺人,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愚以為「自殺」二字,不宜標榜,憶昔弘一大師1880-1942五十歲生日時,與弟子豐子愷1898-1975合作《 護生畫集 》 問世,一時風行海內外。十年後,豐氏又以六十幅護生畫稿郵寄泉州,求大師撰文賦詩。弘一圓寂後,三、四、五集仍於大師七秩、八秩、九秩冥壽前畫成,改由葉恭綽、朱幼蘭、虞愚題詩。一九七九年,弘一百歲冥壽,第六冊百幅畫作亦於豐氏生前籌畫完成,並由朱幼蘭題詩。善信為紀念兩位大師百歲之約,除單獨出版第六冊外;一至五冊於香港再版時,亦連第六冊合出,達成師徒當日「悲心無量,德澤無邊」之宏願。


 


     觀四百五十幅畫作,均以「愛護生物」為主旨。豐氏在序文中謂:「護生者,護心也。」基於佛教「眾生平等,皆具佛性」之觀念,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以此心待人接物,即為護生之主要目的。際茲物價沸揚,失業率高,人心錯亂,感情受創,動輒殺人或自殺。致身拘監牢,罪判殛刑;或魂囚地獄,永遭折磨之苦。而造成親屬哀慟,社會不安等諸多現象。念聖嚴法師在世時,嘗勸尋短者多作片刻思考, 提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等轉念功夫, 望世人面對困境或惡意責難,須寬心轉念,放下一切仇恨,並自我反省,始克勇猛精進。且又祝福大家說好話、做好事、轉好運。今不揣譾陋,一本「楊枝淨水消災業,眾苦得離增善根」之拙誠,冀世人珍重並善護難得之身心靈,都能長長久久,平安喜樂。遂不揣譾陋,仿胡適之意,於管仲、程嬰之外,另增晏嬰、司馬遷、蔡琰、蘇軾四位不自殺而萬古流芳之案例,將六位歷史上的典型人物各繫以一絕句,另增一絕句作開場總冒,末增二絕句以作結論,係完全呈顯而且具有學術論文架構之組詩,因弘一大師<護生篇>之啟迪,遂以《今生難得彌珍愛--從胡適<自殺>詩談起》作為論文題目。今容先述開場總冒的詩句云:


 


此身來匪易,一死何獃稚。有用是今生,河清當可冀。


 


佛陀嘗開示阿難尊者有關人生孝道的因緣,阿難實悟深證釋尊當時靈智開明的清淨妙心,大光明的無上正覺,與佛祖齊心合德,同生勝妙福慧;亦步亦趨,前後相隨,依循佛祖的足跡,一一圓證。佛告阿難,母胎懷子,凡經十月,極為辛苦。兒在母腹,頭一個月,如草葉上的露珠,朝不保暮;清晨聚將來,未午即消散去了。第二個月洽似凝酥,第三個月猶如凝血,第四個月稍作人形,第五個月生有頭、兩肘、兩膝、五臟,第六個月則眼、耳、鼻、口、舌、意六精齊開,第七個月生成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第八個月生出意智及九竅,第九個月胎兒吸盡母血凝成的養份。滿了十個月,當孩兒分娩時,母親更是深受其苦。世尊不厭其煩,依「懷胎守護、臨產受苦、生子忍痛、咽苦吐甘、哺乳寵弄、覆載惜憐、澣濯催老、遠行憶念、深加體恤、究竟憐愍」等十個恩情,各為之贊頌。大發慈悲心,欲世人深悟自己的出生因緣,而知曉孝順之道。


 


十七年丙子1996前,當我細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經文時,深為感動,於是在先妣九秩晉一之良辰,薰沐潤飾大師迻譯的<十恩頌>,並增前後偈語而成<新十恩頌>。四年後庚辰2000,先妣九秩晉五華誕日,又謹予重訂,願世間所有為人子女者,胥能孝順其雙親,克享天倫之樂。其詩云:


     


父母恩情重,子女當勿忘。世尊大悲願,曾為說端詳。


    懷胎守護恩


累劫因緣結,今來托母胎。月餘生五臟,七七六精開。所賴母血液,動止懼禍災。華裳難再著,妝鏡滿塵埃。


    臨產受苦恩


懷兒近十月,產期今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昏沉沉。皇皇難罄述,惟有淚盈襟。祇求胎無恙,懼何苦相侵。


    生子忍痛恩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開張。身心俱悶絕,血下何滂滂。誕後聞兒健,歡喜倍尋常。喜定悲還至,疼痛徹心腸。


咽苦吐甘恩


慈母恩澤厚,疼憐無已時。吐甘未稍息,咽苦不顰眉。愛重常難忍,恩深祇益悲。關心兒溫飽,自願受寒饑。


哺乳寵弄恩


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哺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忘餐復廢寢,兒睡始能歡。但令穩且樂,母寧不求安。


覆載惜憐恩


慈母如大地,嚴父配於天。天地覆載我,雙親恩亦然。母彌顧復苦,終夜難安眠。無怨亦無悔,竟日惜還憐。


澣濯催老恩


本是芙蓉質,精神健如龍。眉分新柳碧,雙頰綻蓮紅。勤勞摧月貌,澣濯損玉蔥。祇為憐癡小,慈母老顏容。


遠行憶念恩


自幼相依久,生離最感傷。甫出家門外,便念兒安強。日夜心相隨,淚流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割肝腸。


深加體恤恩


慈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聞道遠行役,憐兒夜臥寒。子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究竟憐愍恩


慈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繫,天涯意與隨。母年高百歲,仍憂八十兒。別後愛仍在,魂夢不分離。


     


父母恩情重,子女慎勿忘。南陔勤孝養,天倫樂無疆。


 


良以父母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長我、顧我、教我、誨我、愛我,究其恩德,可謂大如天地。《孝經》載有孔子對曾參開示說:「『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曾子聽後即奉行不渝,到了病情嚴重之際,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臨終前仍以自己作為弟子的示範,其原因是我們的身體得來不易啊!它為父母所生所賜,須絲毫無傷,纔對得起父母。佛家說六道輪迴,我們今生今世能生而為人,是多榮幸啊!因為我們是人,人纔能頂天立地,獨立思考,自由自主,可以排除萬難去解決任何的問題。若萌輕生錯誤的幼稚念頭,一死了之,必永受地獄火海刀山等嚴酷的刑罰,即使輪迴為動物或異類,也祇能任由他方支配、奴役而已。俗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生活上難免會遭遇挫折,祇要努力,不怕辛苦,總可克服。誤會是一時的,日久見人心,黃河澄清,是可以冀望得到的。[2]


貳、本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亞聖所講的是如何抉擇生或死,活要活得很有意義,死也要重於泰山,而不能輕於鴻毛。不考慮義,很輕率地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就個體生命而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即不能復生,因為每個人的今生只有一次,所以大家都要好好珍惜它。我們對生與死此一課題,必須抱持嚴肅而正確的態度,以下謹依管仲、程嬰、晏嬰、司馬遷、蔡琰、蘇軾等六位典型人物生年之先後為序,舉證其所以不自殺的史實,並從正、反、側三方面深入探討,提供社會各界省思,庶幾不幸面臨困境之當事者,亦能知所抉擇。


一、 


 


夷吾三敗逃,糾死殉煎熬。囚返匡天下,齊桓霸業高。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系出周穆王之後,姓姬,氏管,名夷吾,字仲,謚敬,世稱管子、管夷吾、管敬仲,為春秋時代齊國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年少時與鮑叔牙為友,鮑叔知其富才能。兩人曾合夥經商,常中飽私囊,鮑叔知其家貧,並不在意。曾為鮑叔辦事,卻使其更加窮困,鮑叔諒解機會有利與不利,並不覺得他笨。曾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上免職,鮑叔知其未逢明時,並不認為他不好。曾三戰三敗逃,鮑叔知其家有老母,並不嫌他膽怯。後來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國君,公子糾被殺死,召忽殉節,[3] 管仲遭囚禁受辱;鮑叔深信管仲是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為羞,並不以他的不拘小節為可恥。鮑叔自認為在:「寬惠柔民,治國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結於百姓,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國語‧齊語》第一篇等各方面,皆不如管仲,於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為齊國執政,齊桓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九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獲得匡正,就是根據管仲的智謀。


 


關於管仲不能死節的問題,《論語‧憲問》有兩則評斷,一是:「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二是:「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答覆子路與子貢兩位弟子對管仲的批判,顯然口徑是一致的,亦即從大處著眼,反傳統來肯定管子纔是真正的仁,真正的忠;只有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依歸的忠纔是忠,而忠於某一人或某一政治集團的忠是愚忠。


 


    管仲雖未盡忠於公子糾,但他輔佐齊桓建立霸業,名垂青史,也就不能以一般常人的小節小信來局限他了。聖人亦難免會有過失,我們不能對人一味的求全責備,應看他的大節。好在,齊桓公能不追究小節,竟寬恕差點一箭射死他性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得到他的輔佐,纔能憑著仁德,糾集了諸侯的力量,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倘若管仲只顧小節,肯為公子糾而輕生;不惟齊桓公的政權將不穩,齊國會亂,連整個天下也會大亂。那麼蠻夷提早亂華,中原易主,華夏民族的血脈與文化,也就很難獲得維護與保全了。


 


二、程 


 


程嬰存趙祀,義士名青史。忍辱暫偷生,救孤捐愛子。


 


當晉景公三年597,司寇屠岸賈以趙盾授意趙穿弒晉靈公為由,帶領諸將攻入下宮趙府,殺死趙盾後嗣趙朔全族。趙朔的夫人莊姬與國君晉景公有血親關係,當時懷有身孕,僥倖逃出,躲入宮中,成為這件慘絕人寰的滅門血案唯一活口。


 


不久,趙朔的遺孀莊姬臨盆,在大夫韓厥暗助下,接生的程嬰,為趙氏保住了最後血脈。但屠奸決意斬草除根,下令收全城幼嬰為質。程嬰遂將愛子冒趙武之名,託公孫杵臼匿藏,再陰揭其私,於是己子被視作趙氏孤兒,與公孫先生同遭殺戮。程嬰矢志報仇,遂攜真正的趙氏孤兒投入屠奸門下,忍辱苟活。


 


景公十三年587,趙嬰齊被控私通亡姪趙朔遺孀莊姬,遭其二哥宗主趙括驅逐出晉。十七年583六月,莊姬捏詞告發趙同、趙括陰謀為亂,欒書、郤錡出來充當偽證。景公立殺其大夫趙同、趙括,族滅之。既而,景公生了一場病,卜卦問吉凶,透過卜辭,懷疑趙朔有後。詢問曾經參與行動的韓厥,纔知內情的原委。景公驚怒,下令為趙朔平反。於是祕密召來趙武和程嬰,命趙武率軍誅滅屠家,一如當年的屠趙。韓厥諫說:「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奈何絕祀!」乃復令庶出的趙武為趙後,與之邑。


 


眼看趙武長大成人,又報了仇,程嬰無顏再苟活,決定赴死。他向趙武訣別,趙武啜泣跪求,但程嬰心意已決,趙武為之服喪三年。


 


案:當程嬰與公孫杵臼兩人合謀立孤時,勝算必須一死一生,根據《史記‧趙世家》云:公孫杵臼曰:「立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強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可見程嬰與公孫杵臼均為存活趙氏血脈的義士,兩人為自己所遵奉的人生信條,必須完全克服人性中除了執著以外的一切弱點。當面臨要一人捨生取義,另一人忍辱負重、偷生苟活的抉擇時,竟然偷生者反而更不容易。設若沒有程嬰的一面心中強忍愛子與至交公孫杵臼被殺之痛,一面又要恬顏事仇,那麼趙氏孤兒怎能存活長大,又怎能向屠岸賈報滅門的血海深仇呢!今人對這兩位義士的蓋棺定論,所謂「燕趙之風」的前驅、「忠義文化」的代表等等,並非虛譽。


 


又、程嬰與公孫杵臼的墓地所在有四說,分別是陝西同州、山西忻州、山西平陽、直隸廣平。傳說係隨著奉祀之人而遷移的。唐代河東趙氏立祠祭祀先祖時,還要另建一祠祭祀程嬰與公孫杵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五月,於絳州太平縣趙村立祚德廟,封程嬰為成信侯。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以北地淪陷,道途阻絕,權於行在春秋設位望祭,另於臨安府別建祚德廟;六月,進封程嬰為忠節成信侯。紹興二十二年1152七月,進封程嬰為強濟公,祭祀升為中祀。理宗淳佑二年1242,進封程嬰為忠濟王。而正氣凜然的文天祥,在其《無錫》詩中也詠贊云:「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義士留取丹心,永垂青史,地下有知,亦稍可安慰矣。


 


三、晏 


 


崔杼齊君刃,晏嬰身不殉。心惟社稷忠,生死尤矜慎。


 


晏嬰578~前500,字仲,謚平,習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雖身材短小,外貌不揚;但卻頭腦機靈,能言善辯,長於辭令。齊靈公二十六年556,繼任其父所遺的爵位為上大夫,歷任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的卿相,內輔國政達五十餘年,屢諫其君上;對外堅持原則,出使不受辱,捍衛國格與國家尊嚴。晏嬰生活節儉,謙恭下士,撫恤族親,愛護百姓,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周敬王二十年500,晏嬰病逝,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馬遷將他比為管仲。


 


在齊莊公朝,莊公垂涎執政大臣崔杼妻棠姜的美色,而與她私通;崔杼憤而設下圈套,在家弒殺莊公後改立景公。晏子驚聞劇變,前往崔府弔莊公之屍,他立於崔家大門外,門內那個弒君者問說:「你是來殉死嗎?」答:「莊公祇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如果是,我就殉死。」再問:「你要逃亡嗎?」答:「弒君是我的罪嗎?如果是,我就逃亡。」又問:「你要歸順嗎?」答:「國君死了,我還能歸順誰?做君主的,豈能以他的地位凌駕人民?是要他來主持社稷的。做臣子的,豈是為了俸祿?是要他協助管理國家政事啊!所以君上如為社稷死,我就為君上殉死;君上如為社稷逃亡,我就跟著君上一齊逃亡。但君上若只為了個人行為而死,為了個人行為而逃亡;那麼如果不是他的私人寵臣,誰敢承擔這個責任呢?況且人家指崔杼有了君寵還弒之,我何必殉死,何必逃亡,我還能歸順誰呢?」


 


崔家大門開了,晏子進入靠在莊公屍體的大腿邊痛哭,然後站立起來,再三跺腳頓足,纔步出門外去。有人告訴崔杼說:「必須殺晏嬰」。崔杼說:「他是有民望的人,放過他,可以得民心。」


 


案:從晏子的前兩答,立場皆那麼具體明確,義正詞嚴;而第三答卻有些含糊籠統,可見他對莊公的死,在複雜的君臣情結裏頭,應帶有一點惋惜之意。崔杼既敢誘弒莊公於私宅,晏子親赴弔屍,極可能會有被殺的危險,當時就有人建議殺他。據《左傳》所載:後來,齊「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其放肆跋扈,可想而知。憑晏子的智慧與機靈,在弔屍動作分寸上,掌握得宜。一哭表示盡人臣本分,哭後即可;但恐不被崔杼所理解,必須再次強調。於是一踴表示跳脫「你是來殉死嗎?」二踴跳脫「你要逃亡嗎?」三踴跳脫「你要歸順嗎?」三次躍起解除了崔武子對他的敵意與殺機,然後纔能全身而退。晏嬰不為淫君昏君盡愚忠而殉死,也不打算逃亡,更不會歸順於弒君者。他的心中是社稷意識、國家利益永遠高過於君上利益的,以此作為個人進退的依據和考量;如此纔能面臨生死交關之際,守經達權通變,處之夷然自若。留其有用之身,纔能為齊國奉獻心力,為百姓造福。


 


四、司馬遷


 


遷遘李陵冤,腐刑誰敢援。藏山因不死,寫就一家言。


 


司馬遷145~約前86字子長。司馬談之子。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145。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博採舊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武帝元封三年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太初元年104參與制定曆法。天漢年間,因替李陵辯解,被處腐刑。既而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太史公書》後稱《史記》,這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司馬遷於《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詳敘其家世、父業及著述史記的主要內容;又在《報任安書》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書的情節和思想。這封信寫於太始元年96,司馬遷可能過不到十年即謝世。


 


天漢二年(99),正當司馬遷悉心全力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李陵降匈奴的事件。這年夏天,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兄長二師將軍李廣利率兵征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為別將,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提領五千步卒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相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兵,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支援,結果箭罄糧絕,不幸被俘。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來聽說他竟投降,憤怒萬分,滿朝文官武將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不斷地稱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了君上,紛紛指責李陵的罪過。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面安慰武帝,一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在司馬遷的心中,似乎是李廣利未善盡主帥之責。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替李陵辯護,[4] 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二師將軍李廣利,於是下令將他打入大牢。


 


司馬遷繫獄後,案子落於聲名惡劣的酷吏杜周手中,在杜周嚴刑逼審下,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從未屈服,也不認罪。不久,由於李緒正為匈奴練兵,準備攻漢,但情報竟誤傳是李陵。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族滅李家,司馬遷也連帶被判了死刑。


 


根據漢朝的刑法,若能繳出五十萬錢或接受腐刑,即可免除死罪。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無錢贖罪。腐刑是一種肉體摧殘及精神的蹂躪,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受這樣的人格侮辱,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是後來他又想到,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是毫無價值的。他一定要忍辱負重,堅強地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成,因此毅然選擇了腐刑。他在<報任少卿書>中曾回顧當時複雜的心情說: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穽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正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彊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繫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網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彊弱,形也。審矣,曷足怪乎!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閒,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僕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於後世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已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迴,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5]


 


案:司馬遷在信中以無比憤激的心情,陳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內心的痛苦與不滿,說明他所以隱忍苟活而不自殺的原因,大約有三層:第一是自己如不選擇受腐刑,而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裏,將誤以為是罪有應得,並不能顯示出自己有什麼氣節。第二是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辱。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再舉王侯將相受辱後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第三是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於後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並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自殺的勇氣,如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先父臨終交代他的歷史使命。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但刑餘之身,對他的心創傷很大,辱沒祖先,無顏掃墓,每天難過,愧汗淋漓。還好有了表文采於後世、藏諸名山、傳之其人的信念,支撐他活下去的決心。假使司馬遷一時想不開而尋短,這部驚天動地、震古鑠今、獨此一家的偉大著作《史記》不能完成,那將是中華民族莫大的損失。我們今天對司馬遷的蒙李陵之冤而受宮刑,完全站在同情的立場,都怪罪漢武帝的草率,左右重臣的冷血,反而更加地景仰太史公司馬遷偉大的人格風範。


 


五、蔡 


 


文姬遭蹂躪,董卓亂綱維。一紀胡塵淚,世傳悲憤詩


 


蔡琰177?~239,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為蔡邕的女兒,博學多才,通音律,六歲即能憑聽力迅速判定其父第幾根琴絃斷掉。初嫁於名門之子衛仲道,後來丈夫過世,以未曾生育,遂歸寧娘家。不久董卓亂京,蔡琰為董卓部將所擄,並於東漢興平二年195流落至匈奴,嫁南匈奴左賢王,於北地誕下二子。


 


建安十二年207,由於曹操對蔡邕無嗣感到難過,因此十分同情蔡琰的遭遇,遣使以重金將她贖回,並安排其再嫁同鄉董祀為妻。她參酌胡人聲調,結合自己在胡地時日夜思念故土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悲憤詩》與《胡笳十八拍》。她在詩中揭露軍閥混戰的罪惡,胡兵的殘暴,反映了廣大人民妻離子散被奴役被侮辱的悲慘生活,從而展現了東漢末年混亂的社會面貌,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詩的心理刻畫極為細緻突出。它非惟是蔡琰不幸人生的悲情控訴,也是漢末社會離亂的史詩,在國家大災難背景中,突顯了具有典型性的個人不幸,是點面結合的現實寫照。全詩以點帶面,以面凸點,一圈悲涼接着更大的一片淒慘,無限地擴張到整個國家民族的不幸。被掠而遭玷污的屈辱痛、思親痛、杖罵痛、茍活痛、別子痛,為母痛、家破痛、亡國痛等,彷彿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展現於眼前,在悲戚的底色上映射出了慘不忍睹的片片血腥傷痕。若非悲極、憤極,怎能噴薄出如是情繫乎辭,情事相稱,聲淚俱下,局陣恢張,波瀾層疊的偉大詩篇。


 


《悲憤詩》中關於十二載俘虜生活的具體描繪,以及別子時進退兩難的複雜矛盾心理;句句為蔡琰肺腑中言,情深語真,如非親身經歷,他人是難以代為道出的。好在蔡琰於受辱之際沒有自殺,否則中國詩史上,豈不缺少了可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並稱雙璧的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叙事詩。那麼,後代的詩聖杜甫要賦<北征>、以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時,也就無從乞靈了。[6]


 


未完  待續......


 


自殺,愚蠢!《今生難得彌珍愛》[下](陳冠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