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愛玲說過:


「像我們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藉助於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


我們的日子太過貧乏,需要藉助文字的力量激起內在的浪漫,我們藉由小說中的人物,得到心靈的某些救贖,我們差遣文學中的角色去為我們作自己不敢作的事,去冒自身不敢冒的險,如嬌蕊的叛逃、流蘇的出走……


夏志清教授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本書裡至少肯定了三個人──張愛玲、錢鍾書、沈從文。他對這三個人的評價,在上世紀60年代,是石破天驚的,當時很多人不服。他們三人在當時文壇的處境怎樣?據說張愛玲當時在正統文學來說,並不入流。 所以有人說夏志清是張愛玲的倡導者……


偶然間,在二手書店「拾」得一本楊澤編的《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此書集結了台港、大陸及海外學者(康來新,池上貞子,周芬伶,羅久蓉,王德威,張小虹,平路,胡錦媛,梅家玲,蔡源煌,彭秀貞,金凱筠,陳思和,李歐梵,陳芳明,楊照……等)對張愛玲的討論。從〈第一爐香〉到〈半生緣〉、從散文隨筆到《紅樓夢》研究,張愛玲一生的文字事業,盡皆包括。而各篇論文所引用的歷史材料及理論架構,尤其可以得見張愛玲的啟發之深,影響之廣。本書是「張學」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1]


再翻閱此書後頁,依書的篇章將作者的簡介一一掃略,執筆者皆是各大學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或講師,對張愛玲的著作皆有一番深究的學者。依著大師們的腳步,我以十分虔誠、十一分熱度、十二分信任的態度恭讀此書,原因無他,只因我知道我不必踏入考證之謎蹤,不用懷疑資料來源的準確度,順著文字走,即可在心中將張愛玲的輪廓畫得更鮮明。


略述張愛玲


張愛玲出生於一九二一年,那時滿清已覆亡十年,然其顯赫的家世──祖父是張佩綸,外曾祖父則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不過張愛玲對這樣的家世並不感到驕傲也不喜歡提起。


張的家世背景脫離不了遺老、遺少的家風,他們依舊住在寬大陰暗的豪宅裡,過著傳統、守舊、一成不變的生活,繼續留辫子、抽鴉片、打麻將、養小老婆……張的父親與舊中國畫下等號。


張愛玲對於她的母親,在《對照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民初婦女大多是半大腳,裹過又放了的。我母親比我姑姑大不了幾歲,家中同樣守舊,我姑姑就已經是天足了,她卻是從小纏足。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她在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2]


張的母親黃素瓊,雖也是出身官宦世家,但相當特立獨行,與傳統的女性很不一樣,因為不滿意於她的婚姻狀態,在張四歲時就留下一對子女,自己出國留學,在張八歲時雖曾回國與先生復合,但短短兩年,兩人即協議離婚。張愛玲的小說中,母親的角色,多少有些自己母親的影子。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型的作家,七歲時就拿筆寫小說,雖未成篇,但十三歲時曾與父親一起創作〈摩登紅樓夢〉,二十出頭即已紅遍了上海。夏志清先生評論她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3] 。張愛玲的小說風格獨特──華麗而豐美的意象中總蘊含蒼涼的情感。她對人物內心深刻的刻畫、文字技巧爐火純青、情境的烘托等,在在都顯示了她成熟的創作技巧。而她好靜、遺世獨立、特立獨行的個性也如她的小說般吸引人。


張愛玲說〈傾城之戀〉


《對照記》後半散文六帖中有一篇〈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摘錄如下:


〈傾城之戀〉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歡,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報仇吧?舊式家庭裡地位低的,年輕人,寄人籬下的親族,都覺得流蘇的「得意緣」,間接給他們出了一口氣。......同時一班少女在范柳原裡找到她們的理想丈夫、豪富、聰明、漂亮、外國派。……


寫〈傾城之戀〉,當時的心理我還記得很清楚。除了我所要表現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意,此外我要人家要什麼有什麼,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連「意識」都給預備下了:(就像要堵住人的嘴)艱苦的環境中應有的自覺。……


我喜歡參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


讀〈傾城之戀〉之我思、我感


一、頂悲涼的一篇小說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范柳原說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年輕的時候讀〈傾城之戀〉看到的是最後那完美的結局以及流蘇的「得意緣」;而今中年重讀〈傾城之戀〉,深深體悟了張愛玲「那蒼涼的人生的情意」,竟覺這是頂悲涼的一篇小說。


我稱流蘇是一位「走鋼索的女人」,而且完全沒作防護措施的那種,手上既無平衡桿、腰間也沒繫繩索、鋼索下的深淵更沒安全網,只要一不小心,腳一滑,就將落入萬丈深淵,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


我也稱她為「極勇敢的賭徒」,她所有的籌碼只有那不算年輕卻還姣好的身體,在這一來一往的押碼、翻牌,賭贏了是一場婚禮,賭輸的話或許只剩沒有靈魂的軀殼,而且還是瘋狂的那種。


我再稱她為「愛情的冒險者」,在那爾虞我詐的愛情戰場中你來我往,有如跳一場探戈,身體近距離的接觸,不代表一定心有所屬,或許在那迴旋中,一不小心脫了手,摔得身敗名裂、摔得鼻青臉腫。


〈傾城之戀〉的故事放在今天,即使流蘇失敗了,頂多再重來一次,連悲哀都不必施捨的,還得恭喜她,多了一場戀愛經驗、見識了一場不同的人生境界;但在張愛玲完成故事的那個年代(一九四三年),流蘇絕非當時社會的主流,莫非張愛玲是洞悉未來歷史流的先知?


二、走鋼索的女人


流蘇道:「哦?現在你就不怕我多心了?你把我的錢用光了,你不怕我多心了?」三爺直問到她臉上道:「我用了你的錢?我用了你幾個大錢?你住在我們家,吃我們的,喝我們的,從前還罷了,添個人不過添雙筷子,現在你去打聽打聽看,米是什麼價錢?我不提錢,你倒提起錢來了!」


流蘇原來也算幸運的,在那個年代,離婚還能從夫家拿點贍養費放在身邊,可見前夫家也算有點仁義,小說有關他們的婚姻敘述不多,好壞各一件,一是婚後跟著丈夫學著交際,學會了跳舞;二是有婚姻暴力,娘家見她被打可憐,也就成全她離婚的事實,並由娘家接納她回家裡住。


流蘇畢竟是有勇氣與命運對抗的,走了些法律手續,拿了些錢,過她的離婚生活。可是她選的是一個人走鋼索的日子,那些錢可是讓她安身立命的保障,猶如拿在手上的那支平衡棒,可惜,那兩個不肖兄長,覬覦妹妹的錢財,藉投資之名,行偷騙之實,不過六七年,所有的錢都沒了,流蘇成了一個跟娘家乞食的女人,每天走在鋼索上戰戰兢兢,兄嫂的冷言冷語,就像刮起的一陣陣強風,要她日子如何過得下去?逼得她只能選擇作一個賭徒,用她唯一的本錢──二十八歲,尚還美麗的自己。


三、極勇敢的賭徒


她開了燈,撲在穿衣鏡上,端詳她自己。還好,她還不怎麼老。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在由瓷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下頜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陽臺上,四爺又拉起胡琴來了。依著那抑揚頓挫的調子,流蘇不由得偏著頭,微微飛了個眼風,做了個手勢。她對著鏡子這一表演,那胡琴聽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簫琴瑟奏著幽沉的廟堂舞曲。她向左走了幾步,又向右走了幾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著失了傳的古代音樂的節拍。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


當一個女人在極度絕望的時候,一種潛意識反撲的女性自覺就覺醒了,對於一個身無長物的女人來說,只有自己是最後的本錢了。流蘇那「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意味著甚麼?心中有甚麼籌劃了嗎?我想,流蘇在等待一場賭局,只要有機會上賭桌,她願意賭上她自己。


終於讓她有了機會!七小姐寶絡相親之邀,她是可以拒絕的,但她沒有;當范柳原前來邀舞時,她也可以拒絕的,她也沒有;第二支舞、第三支舞,她仍可以拒絕的,但她更沒有。流蘇心中難道對七妹沒有一些愧疚嗎?想必是有的,可是她已身陷賭局,非贏不可了,在那親情淡薄的家庭,看盡冷暖後的流蘇,她只能為自己多想一些了。七妹未婚又還年輕,機會總是還有的,而自己,也許就是儘有的機會了,她必須放手一搏。


四、愛情的冒險者


她急需著絕對的靜寂。她累得很,取悅于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他脾氣向來就古怪;對於她,因為是動了真感情,他更古怪了,一來就不高興。他走了,倒好,讓她鬆下這口氣。現在她什麼人都不要——可憎的人,可愛的人,她一概都不要。


愛情對流蘇而言,並非她的首要,但愛情卻是她的工具,她必須營造一個愛情的假像,卻又是必須擺出姿態的,就像是一場戲,演多了,就催眠著自己那是真的了,但卻是很累人的,還好她碰到了范柳原這樣的對手──一個想要愛情的對手。


畢竟,張愛玲是仁慈的,她讓流蘇在經過這麼多磨難以後,給了他一個范柳原,彷彿在對世人做甚麼宣告似的──老天是公平的、勇敢的女人是受眷顧的……。這是普羅大眾的希冀,卻非命運能給的公義。


若把故事往回走,流蘇跟著徐太太到了香港:


流蘇見得是范柳原,雖然早就料到這一著,一顆心依舊不免跳得厲害。陽臺上的女人一閃就不見了。柳原伴著他們上樓,一路上大家仿佛他鄉遇故知似的,不斷的表示驚訝與愉快。那范柳原雖然夠不上稱作美男子,粗枝大葉的,也有他的一種風神。徐先生夫婦指揮著僕歐們搬行李,柳原與流蘇走在前面,流蘇含笑問道:「范先生,你沒有上新加坡去?」柳原輕輕答道:「我在這兒等著你呢。」流蘇想不到他這樣直爽,倒不便深究,只怕說穿了,不是徐太太請她上香港而是他請的,自己反而下不落台,因此只當他說玩笑話,向他笑了一笑。


這可是步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啊!在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與范成雙入對的進進出出,讓人誤以為她就是范太太,真不知流蘇心裡的煎熬是如何挨過來的?而當她提出她要回上海時,范居然說要送她回去,也沒說出任何承諾給流蘇,流蘇的絕望又是掉進了如何尷尬與不堪的境地?這一趟愛情的冒險,流蘇是徹底的失敗了,敗給了一個情場老手,敗給了一個她不愛的男人。


故事如果至此結束,想必所有的世人都將如流蘇的家人一樣罵道:


流蘇勾搭上了范柳原,無非是圖他的錢。真弄到了錢,也不會無聲無臭的回家來了,顯然是沒得到他什麼好處。本來,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女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也還汙了刀。


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可不僅是那恨恨的幾個字──「一個秋天,她已經老了兩年」而已!每一個輕蔑的眼神、每一句刻薄的耳語,都會像一把刀、一支箭般的射向心窩,一個秋天,流蘇不知死了幾千幾百回?


五、堅持與妥協


小說中的流蘇,之所以能扭轉她的命運,依我看來,關鍵在於張愛玲筆下所賦與女主角的那幾個堅持外,還有一些妥協的無奈。但無論流蘇的堅持或妥協,正是此篇小說最悲涼的成分:


不回前夫家守孝當寡婦的堅持──


白流蘇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已經離了這麼七八年了。依你說,當初那些法律手續都是糊鬼不成?我們可不能拿著法律鬧著玩哪!」


不與發生性關係的堅持──


流蘇吃驚地朝他望望,驀地里悟到他這人多麼惡毒。他有意當著人做出親狎的神氣,使她沒法可證明他們沒有發生關系。她勢成騎虎,回不得家鄉,見不得爺娘,除了做他的情婦之外沒有第二條路。然而她如果遷就了他,不但前功盡棄,以後更是萬劫不復了。她偏不!就算她枉擔了虛名,他不過是沾了她一個便宜。歸根究底,他還是沒有得到她。既然他沒有得到她,或許他有一天還會回到她這裡來,帶了較優的議和條件。


不想失去身份的堅持──


她未嘗不想出去找個小事,胡亂混一碗飯吃。再苦些,也強如在家裡受氣。但是尋了個低三下四的職業,就失去了淑女的身份。那身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尤其是現在,她對范柳原還沒有絕望,她不能先自貶身價,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因此她無論如何得忍些時。


對命運的妥協──


熬到了十一月底,范柳原果然從香港拍來了電報。那電報,整個的白公館裡的人都傳觀過了,老太太方才把流蘇叫去,遞到她手裡。只有寥寥幾個字:「乞來港。船票已由通濟隆辦妥。」白老太太長歎了一聲道:「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罷!」她就這樣下賤麼?她眼裡掉下淚來。這一哭,她突然失去了自制力,她發現她已經是忍無可忍了。一個秋天,她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禁不起老!於是她第二次離開了家上香港來。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險的感覺。她失敗了。固然,女人是喜歡被屈服的,但是那只限于某種範圍內。如果她是純粹為范柳原的風儀與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說了,可是內中還攙雜著家庭的壓力——最痛苦的成份。


誰又有能力去抵抗命運的安排呢?流蘇的所有堅持,不啻是等待柳原的呼喚,然而那卻不是單純對柳原愛情的回應,而是想逃離一個不堪的環境作不得不的選擇與妥協。


香港的那一戰成全了兩人的各自盤算,什麼是因?甚麼是果?不過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一場戰爭下來,死的死、傷的傷,斬斷了多少人的夢想……,流蘇是在聚或散兩個命運中流轉,幸好,柳原的船還沒開遠、情還在心窩上,否則流蘇的命運就如那句她說的話: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柳原如果死了,故事是完了,那留在香港的流蘇,一個沒有名分的情婦,普天之下,恐再也沒她容身之處了,這是整個故事最最悲涼的本質。流蘇這一跤是摔不起的了,因為她早已失了籌碼、失了再冒險的勇氣……


只能說,張愛玲的筆,如命運的判官,終究讓流蘇度過了這個劫難,即便讓兩人作一對最庸俗的夫妻、過著最平凡的日子,也好過讓流蘇再走一次鋼索、再作一次賭徒。


結語


《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其中一篇由台大中文系梅家玲教授所書寫的單篇〈烽火佳人的出走與回歸──〈傾城之戀〉中參差對照的蒼涼美學〉提到:〈傾城之戀〉乃是張愛玲小說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不僅她本人曾屢次提及,文評家亦皆就此多所著墨。〈傾城之戀〉也是筆者多次研讀的一篇小說。


書寫本文僅以一個讀者的角色,試圖進入女主角流蘇的內心世界,寫出此篇小說給與自身的某些啟發及聯想,時代變了,女人的角色也變了,雖然進賭場的女人滿街都是,但彷彿已練就一身功夫,當了職業賭徒,因為,女人的籌碼已經不是只有自己,還包括了她的經歷、學識、能力還有智慧……,或許,某次抓了一手爛牌,輸掉了一切,但只要用點心機,總有轉敗為勝的時候。


全文完


ashley2010/05/12








[1] 誠品書店《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的內容簡介




[2] 張愛玲《對照記》P20




[3]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vTNNdCaTAx8._76nPQLAOt_1I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