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年8月16~18三天兩夜,

我參加了此生難忘的客家文學【種一坵魯冰花~~鍾肇政文學營】的研習。

見識到一群老中青少幼對客家語文化有興味的伙伴,

頓時感到[無道不孤]。

尤其張良澤教授(創立台灣第一所台灣文學系的旅日教授)

帶領兩位日本孫全程陪同指導;

現任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  錢鴻鈞博士也是引領愛子全程付出。

更有前清大  陳萬益教授&前竹女 呂秀玉老師蒞臨指導.....

至於90高壽畢生筆耕2000萬字以上的  

鍾肇政大老首末兩日均到場黽勉更令人感動與感佩。

原本在FB 照片PO出即可,但兩週來喜見恁多熱情真摯的迴響。

特將此番文學營營主任  莊華堂&副主任   張捷明的大作引出,

以資紀念。

恁仔細

承蒙你

張捷明老師記錄~~~~

8/ 16日在龍潭鍾肇政文學館, 由張良澤教授導覽 。

張教授特別指著牆上一張放大的相片為我們說著一段心痛往事:
石門水庫動工築壩那年, 張教授年僅二十一, 鍾老父親鍾會可先生 借生日為由,宴請了當時的台灣文學作家齊聚一堂 。(當時葉石濤正在坐黑牢所以未到 ;鍾理和正在病中, 事實也根本沒錢坐車。)那是台灣文學作家第一次見面, 以往都是[文友通訊]書信往來。 雖是生日宴會依然氣氛緊張, 四周都有監視, 宴會地點就在現在的鍾肇政文學工作站──龍潭國小馬路邊的舊宿舍。 宴會時有人發覺有異,便大聲說些風花雪月傳出給窗外馬路邊的耳朵聽。 宴後鍾會可先生叫計程車, 帶大家去參觀正在築大壩中的石門水庫 ,到達懸崖邊時風大雨大, 底下陡直岩壁萬丈深淵, 一不小心便會命喪黃泉 ,於是便幾個人緊緊抱住、伸頭向下方探視。
張教授說 ,當時他最年輕,不敢與前輩擁抱, 便站在後方觀看, 他看到這些在風雨中的懸崖邊擁抱在一起的台灣文學前輩。 他頓時感嘆, 台灣文學正像走在風雨中的懸崖上, 正需要團結,才會有一線生機。

張捷明的相片。

張捷明的相片。張捷明的相片。

 

莊華堂老師:

(魯冰花文學營經典群像-08)

參加文學營開幕式的師生和現場貴賓
一定都目睹過那一幕:
鍾老在台上開講不久轉頭看張良擇,
突然臉色一變當場痛哭失聲,
不明究裡的人一定覺得奇怪;
即使跟老人家熟識有忘年交誼的阿堂哥,
一時之間也感到訝異。
老人家都無端的一哭是怎麼回事?

昨晚我到永福橋畔夜訪小龍的工作室,
20多年交誼的哥倆聊著聊著……
很自然的聊到我們彼此都崇仰的鍾老,
聊到我們共同看到的那一哭。
邱若龍很肯定的說:
那是老人家想起他跟張良澤還年輕的時代。

六七年前我曾帶小龍跟伊萬夫婦來到龍潭,
老人家一時興起要賽德克族的伊萬載他出遊,
他指定要賞玩的第一站就是石門水庫。
在大壩上方,鍾老給我們講一個故事:
大約半個世紀前年輕的張良澤,
跟一批台灣老作家到龍潭鍾家聚會,
飯後鍾老叫兩部計程車載大家一遊興建中的水庫,
一行人佇立於土壩上方,當時適逢大雨輕盆而下,
他們就著兩把雨傘緊緊的互相依偎著。

我想起817那天午後帶一隊戶外導覽,
來到龍潭國小的日式宿舍和校門內,
負責導覽解說的張老師也談到那件事。
那是文友通訊的台籍作家齊聚於國小宿舍的鍾家,
當年21歲的張良澤從中部(彰化永靖)上來與會,
然後跟著鍾老他們上山遇到那場大雨。
今年75歲的張教授說在警總嚴密的監控下,
壩堤上方暴雨中那兩把傘把他們這一批可憐又團結的文人
緊緊的心意相連的結合在一起。

對鍾張二老來說,
這是50多年來的青春想望與革命情感呀!

 

--陳孝欣攝影.2014.816

 

莊華堂的相片。
莊華堂的相片。
 莊華堂的相片。

 

arrow
arrow

    阿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